
(資料圖)
6月1日公布的5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重回擴張區間。這一走勢與早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制造業PMI表現不一致。兩項數據出現今年以來的首次背離,引發市場討論。
根據既往數據,中國制造業PMI與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出現走勢背離時有發生,主因是樣本企業行業分布不同。5月中國制造業PMI整體下行,主要受基礎原材料行業拖累,該行業PMI僅為45.8%,較上月下降2.1個百分點;而同期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PMI均高于上月,且均處于擴張區間。從價格方面看,當月中國制造業PMI的價格分項表現也低于與財新中國制造業PMI,一定程度說明上游行業是拖累中國制造業PMI表現的主因。
制造業與非制造業之間也存在恢復的不平衡。與制造業PMI落入收縮區間不同,5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擴張區間。今年以來,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兩組國有企業利潤數據出現明顯背離也反映服務業恢復增長的勢頭更快。此外,上市公司數據也驗證當前經濟復蘇步伐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分化。根據華創證券測算,2023年一季度,上市的工業企業國企利潤總額增速為同比下降6.6%,上市的非金融、非工業國企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8%。
制造業與服務業復蘇步伐的分化是后疫情時期經濟運行的常見現象,從全球看,大部分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指數都持續處于收縮區間;服務業則呈現“不同的光景”,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出現了服務業的快速反彈。
經濟全面回升態勢仍在聚力之中。一方面,服務業企業恢復常態經營時間不長,未來需要繼續提振企業和居民的信心。同時,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服務業修復相對較快,但隨著基數等因素影響的消退,反彈幅度將逐步趨緩,需要給予客觀認識。另一方面,需求不足仍是當前經濟修復面臨的主要矛盾。全球需求走弱,通脹居高不下,歐美銀行業動蕩,進一步增添了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因此,經濟修復的結構性分化短期內仍將持續,政策仍需有的放矢,著力提高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果,以形成投資、生產、分配和消費等四大領域的良性互動。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