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這句話正從一個口號落地實現。
對于這種切實體會,湖州市安吉縣當地林農特別有發言權,因為當地百萬畝竹林成為了碳匯資源,可作為碳資產賣錢變現。
作為電影《臥虎藏龍》的拍攝地,安吉縣滿目蒼翠的竹海景色曾令世界觀眾嘆為觀止,該地也享有“中國第一竹鄉”的美譽。
(相關資料圖)
雖然對“碳匯”一詞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當地林農知道,以前只能賣竹子,現在可以種竹子賣“空氣”,安吉竹林經濟的“二次振興”被點燃。
而這種既能實現經濟收益,又能保住生態屏障的經營模式,成為當前“雙碳”戰略下的一項創新縮影。
作為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盤活林業碳匯資源是重要一環,承載著資金方的商業銀行(金融機構),是低碳項目的重要參與者。券商中國記者發現,在“雙碳”目標下,隨著低碳、綠色經濟的發展,近兩年金融機構頻頻發力碳金融,與“碳”掛鉤的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體系也不斷涌現。
如何“點碳成金”?
在低碳經濟中,與其它減排途徑不同,林業碳匯屬于自然解決辦法。所謂碳匯即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其中的“匯”便是匯集、固定的含義。
常見的林業碳匯是指通過造林等林業活動,增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經特定程序認證后,可作為碳資產,在碳市場進行交易,以獲得相應的收益。
當前,國內林業碳匯落地項目并不多,其中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安吉竹產業改造升級碳匯能力提升項目便是一個較為經典的案例。
如何實現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這其中的關鍵便是要有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并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系統的相關標準契合,以便將當地的竹林碳匯資源認證成碳資產。
安吉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是2021年成立,這是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券商中國記者從安吉當地調研了解到,這兩年,當地開展了安吉竹產業改造升級碳匯能力提升項目,先將碎片化的竹林生態資源進行規模化的收儲、整合,通過成立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建立起“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鏈條體系,用竹林碳匯撬動整個竹產業發展。
當然,這一竹產業改造升級項目的擬建設工期60個月,運營期限30年,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援。
券商中國記者從廣發銀行了解到,在信貸資金方面,該行杭州分行通過銀團貸款積極支持該項目建設。由廣發銀行在內共4家銀行提供銀團貸款,其中,廣發銀行提供銀團貸款2億元。
同時,在這一項目中,保險機構亦參與進來。由于該項目涉及產品豐富,金額較大,客戶對承保公司要求較高。據悉,廣發銀行與國壽公司進行聯動開展林業保險產品合作,同時當地林農意外險也可由國壽集團介入,形成“銀行+保險”綜合金融合作。
當前,碳匯交易為當地林民提供了新的增收路徑。券商中國記者調研了解到,購碳群體多是浙江一些紡織、電力、紙業、家居以及一些制造業企業,碳匯資產的平均交易價格為70.44元/噸,每家企業的成交量從幾十噸到上千噸不等,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CCER重啟在即,碳匯市場可期
碳匯市場是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暫停多年的CCER將被重啟的市場呼聲愈加增高。
碳匯等項目要進入碳市場,只有通過CCER。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安吉縣積極申請CCER核證資質,力爭成為國家發改委備案認可的竹林碳匯核證資質單位,面向全國開展CCER核證業務。
當前,國內各地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也成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先導承載地,也是各家商業銀行在擴充、創新其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誕生的“橋頭堡”。
值得關注的是,林業碳匯等受CCER重啟帶來的市場機遇非常可期。金融機構不僅可為當地碳匯項目提供碳匯收儲貸等信貸支持,還可為購碳一方的企業提供金融產品,例如碳匯共富貸、碳匯惠企貸等。
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參與相關的項目,并提供多元和創新的投融資服務,是發力碳金融的重要使命。從目前來看,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推出了林業碳匯質押貸款、林業碳匯保險、林業遠期交易、林業碳匯債券等多種金融工具。
但是,目前林業碳匯在政策、法律、管理以及價值實現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客觀現實的問題。對此,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分析師錢立華在其《綠色金融支持林業碳匯機制和模式創新研究》報告中建議,要加快林業碳匯方法學、標準的開發和完善,出臺林業碳匯及產業發展激勵政策,推進建立林業碳匯多元化價值核算評估體系,積極推進CCER重啟、完善林業碳匯交易規則等。
同時報告還建議金融機構要優化林業碳匯融資等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強化金融支持林業碳匯的專業能力等。
整體看,隨著“雙碳”戰略實施,我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隨著“雙碳”目標的落地推進,作為資金供給方的商業銀行,近兩年紛紛將綠色金融提高到一定的戰略定位,并構建了綠色金融制度體系,以及明確具體的綠色金融轉型路徑。
從當前實踐結果看,不少主流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并綠色信貸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在綠色債券的發行、投資、交易、承銷等方面也實現突破。
在此基礎上,很多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也加快創新。除了比較常見的碳配額抵質押貸款這類傳統信貸產品,不少商業銀行頻頻參與綠色項目融資、減排相關的低碳項目,探索相關金融服務創新。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