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缺水,廣東著急?
        2023-06-01 21:06:28    騰訊網

        云南缺水,廣東著急?

        拉閘限電,還會再來一次嗎?

        01

        云南缺水影響廣東


        (資料圖)

        今年屬實熱得有些離譜了。

        現在還沒正式入夏,一打開天氣預報,竟發現連著好幾天都是40℃以上的高溫桑拿天。

        多地發布高溫預警,最受考驗的就是云南。

        不光是熱,還缺水。

        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西南降水量就明顯比往年減少,尤其是進入2023年之后,云南大部分地區都無明顯降水。

        結果導致河道來水總體偏少,再加上春季來臨,蒸發增加,結果導致很多河床都開始出現流量減少甚至干旱的情況。

        今年4月,云南省的降雨量同比下降71%!

        一熱一旱,云南可能自己還不是很慌,一千公里外的廣東倒是“急了”——

        云南一缺水,廣東就可能要“拉閘”。

        云南有6大水系,擁有全國最多的水系資源,所以水電資源也十分豐富,電力結構中,水電占有相當大的比重。2022年云南水電發電量3038.82億千瓦時,占其總發電量的71.60%,占全國水電發電量的22.47%。

        如此豐富的電力資源僅靠云南自己是用不完的。

        2022年云南省西電東送電量1436.48 億千瓦時,占全省發電量的35.8%,為全國外輸電大省。

        其中最主要的輸送對象,就是廣東。

        2022年云南送廣東電量為1221億千瓦時,占廣東省外受電量的68.92%,占廣東發受電量總和的16.03%。

        也就是說外省輸入廣東將近7成電力是云南提供的,而一旦云南的供電受影響,廣東16%的電力供應就不穩定了。

        水電和風、光等可再生能源一樣,具有“靠天吃飯”的特性。

        一般來說,每年10月份至次年4月份為枯水期。對于包括云南省在內的水電大省而言,豐水期、枯水期的電力供應情況存在明顯差別。

        尤其云南還擔負著“西電東送”的職責,既要保障省內用電,又要兼顧省間送電。來水偏枯時,電力供應顯然不足。

        這次的高溫干旱嚴重影響云南發電量,同期發電量同比降幅也達到了19.65%。

        更深遠的影響除了云南省內,就是廣東千萬人的生產生活。為此,從2023年2月份開始,云南就開始對電解鋁企業實施限產措施,這已經不是云南第1次對這些高耗能產業實施限產。前兩次發生在2022年9月份,當時云南電解鋁企業就先后兩次接到壓減用電負荷通知,比例分別為10%、15%-30%。

        為了盡可能給廣東多供電,云南真夠仗義了。

        02

        “拉閘限電”再次上演?

        廣東從6月開始即將進入用電高峰,節節攀升的工業用電,疊加高溫天氣居民對空調、冰柜等制冷設備的需求激增,全省的用電壓力不可謂不大。

        在2021年的3-9月,廣東就上演過一次“拉閘限電”。當時沒有直接說限電,而是用“有序用電”的說法替代。

        2021年4月,一份有序用電通知流傳在朋友圈中,佛山有些企業已經要求開二休五了。

        氣溫上升、煤價翻倍,疊加企業生產訂單爆滿等因素,廣東省部分企業已開始實行錯峰用電。

        從做六休一,到做四休三,再到做二休五,有序用電的力度是越來越嚴,而企業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廣州市番禺區一家廚具設備生產商披露了一則錯峰用電調休通知,稱應上級供電局要求,5月16日開始,每周周六執行錯峰輪休,周日正常上班,錯峰用電周期預計將持續3個月。

        為了生產不中斷,不少企業開始自己購買發電機發電,而柴油發電機的價格也是翻了好幾倍,還需要搶購,整個珠三角面臨著幾年來最嚴重的電力緊缺。

        除了廣州、佛山,還有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潮州等地也有用戶被要求錯峰用電,部分地區的部分企業甚至停三供四,停三天電,供四天電。

        造成當時“拉閘限電”的兩大原因:

        一個是煤炭價格瘋狂上漲。

        另一個就是云南缺水,省外供電出現大缺口。

        廣東是中國用電最猛的省,光是廣深莞佛10萬億級的工業體量,每天的能源消耗就非常驚人了。

        整個廣東一年全社會用電量達7870億千瓦時,超過了韓國和澳大利亞整個國家的電力負荷。

        不過廣東的發電能力也不弱,去年達到6102.2億千瓦時,僅次于內蒙古位居全國第二。

        但是因為全社會能耗實在太大,廣東也是全國“最缺電”的省份。若僅以“發電量-用電量”計算,其發電的凈貢獻率為-1700多億千瓦時。

        可以說,正是因為“用電大戶”的捉襟見肘,催生了國家級的地域資源調控戰略——西電東送

        為了保證1000萬千瓦的電量,西南部開工建設了包括云南小灣和廣西龍潭等在內的大型水電站。

        為此,三峽還向廣東送電200萬千瓦,國家為此專門建設了從三峽到廣東的三廣±500千伏直流輸變電線路。

        西電東送工程不僅滿足了廣東的電力需求,同時也支援了西南部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經濟發展,為云南、貴州找到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時代的眼光總有局限性,當時怎么也不會想到廣東日后會如此依賴于西南地區的水電,但凡氣候有點異常,直接影響了供電穩定;也沒有想到西部崛起如此之快,生產和商業用電量猛增。

        供給端減少而需求端增加,因此用電矛盾在這幾年顯得格外突出。

        以致于廣東時不時要來一次“用電緊張”。

        03

        廣東需要更多的電

        現在廣東的產業升級到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電動汽車、5G及數據中心、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正在蓬勃興起。

        所以,未來會需要越來越多的電;況且最近因為高溫天氣,廣東對電力的需求也會激增。

        怎么解決用電供應這個問題,二十多年后又一次擺在了廣東的面前。

        供電問題和當家一樣,無非“節流開源”兩途。

        節流,無非是提高電價,讓大家被迫節約用電,這顯然不可能。

        電,在現代工業社會跟水一樣,經濟每時每刻要用,把電價一提高,那整個經濟運行成本都會上升,意味著大部分的價格都要跟著漲,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沖擊不言而喻。

        那么“開源”,就是唯一可行的途徑。

        火電一直是廣東發電的主力。從去年的數據看,廣東火力發電量為4440.7萬千瓦時,占全省發電量的72.8%,與全國電力供應的結構大體相同。

        目前國內最大的在建火電項目,正是位于廣東省清遠市的國能清遠電廠項目。然而,火電所需的天然氣、煤炭等資源,廣東本地都沒有足夠的資源,大量依賴外部供應,特別是90%以上的煤炭均為外煤。由此也成為了2021年那次限電爆發的原因之一。

        其實廣東完全可以改善自身的電力供應結構,來擴大能源供應基礎和多樣化渠道。

        首先拿光伏發電來說。廣東,位于炎熱南方,并不缺少陽光。

        雖然放在全國來看,廣東的光照優勢并不突出,廣東南部全年日照時數為2200-3000小時,廣東北部為1400-2200小時。比起全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的寧夏、甘肅、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區,廣東地區的日照條件也就居中上游。但廣東不用對外輸出,這樣的條件足夠自用了。

        另外,廣東大部分土地都是丘陵、山地,大片平整土地較少,用地緊張,因而占用土地面積大的地面電站不如北方多。但是廣東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些光照充足的省份反而沒有。

        常年位居中國GDP第一的廣東,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發達的經濟給這里帶來了數量龐大的企業、廠房、商場等工商業建筑,這些建筑的屋頂便是鋪開分布式光伏的絕佳位置,不僅能為企業節約用電成本,還能給企業帶來隔熱降溫以及環保等附加效益。

        盡管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集中式光伏,利用分散資源的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卻恰巧可以在廣東占據一席之地。

        因此,廣東完全可以在已有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分布式光伏,給寫字樓、給廠房屋頂,都裝上光伏。

        一不占用地方,二來解決了供電,三來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何樂而不為?

        其次,就是廣東充足的海上風能,也應該被利用起來。

        海上風電具有風能穩定、風機利用率高、不占地、不擾民等優勢。

        而廣東恰恰是最適合搞海上風電的省份,有著良好的海上風電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

        在風能資源方面,廣東擁有長4114.3 km的大陸海岸線和面積41.93萬km2的遼闊海域,近海海域風能資源理論總儲量超過1億kW,海上風能資源豐富。陽江青洲、陽江帆石、陽江沙扒、汕尾紅海灣......都是優質的海風基地。地理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在風能產業方面,有國內第三大風電制造商明陽智能,還有寶新能源、日豐股份、南風股份、中信海直、禾望電氣、高瀾股份、中裝建設、沃爾核材等10多家風電產業鏈上的上市企業。

        可以說,只要廣東想,完全能夠成為中國的海上風電大省,根本不用西南、西北的風電往這里送。

        另外,廣東也是時候考慮從其他周邊省份引入電力,緩解云貴川水電供應不穩定的問題,其中可以考慮的就是湖南。

        就拿2021年廣東最缺電的那會兒來說,正好是湖南省的降雨量是近50年來最大的,導致湖南水電大發;同時又是傳統的大風季節,搞得當時湖南的電力系統很狼狽,因為省內消化不了這么多電力,不知道要棄誰選擇誰。

        一時間陷入了廣東缺電買不到電,湖南有電賣不了電的尷尬局面。

        于此,湘粵兩省完全可以參考粵閩聯網的工程案例,先以湖南南部緊挨廣東的郴州、永州等為試點,實現湘粵聯網。在電力上互補余缺、互為備用、緊急事故支援、新能源消納等方面強化區域協作,減少廣東的用電風險,同時也為湖南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所以廣東這兩年的電力緊張問題反而是一個契機——

        是時候改變能源供應的格局了!任何問題,只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才能真正解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