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還要跌多久啊?
        2023-06-02 12:10:39    騰訊網

        房價還要跌多久啊?

        以前提到房價,大家總覺得房價永遠會漲,買房永遠不虧,咬牙上車不會出錯。


        【資料圖】

        然而事實是,最近幾年,特別是最近一年多,房價已經沒有漲了。

        這點在越小的地方體現得越明顯。

        花幾萬塊在鶴崗買房不算是新鮮事。熱搜上,同屬五線城市的鶴壁,房子降到了千元級別。

        1000塊買套房子當然是個例,但鶴壁老城區的房子確實隨著年輕人的外遷不斷下跌。

        再計算單價沒有太大意義,迫切想要出手的老房東紛紛報出一口價,原則是聽個響就行。

        甘肅張掖,一年時間房價下跌超過10%。

        雖然基數小,看單價變化不明顯,但一套房子接近一百平,損失至少也是幾萬塊。

        再看廣東江門下轄的小城開平,同一個樓盤,單價比前幾年低了小一千。

        數據里,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都在繼續下跌,跌幅還在不斷擴大。

        可能你會說,這些地方的房子本來就便宜,就算只降一點,也會顯得跌幅大、很震蕩。

        然而,房價稍高的二線城市同樣情況不妙。

        國家統計局之前公布過一組數據,是今年4月大中城市二手房的銷售價格指數。

        長春和哈爾濱這組難兄難弟穩穩排到了倒數。

        長春新房的跌幅也很厲害,另一種意義的NO.1。

        即使是被認為樓市依舊火熱的合肥,也能看出疲態,和去年成交單價對比,普遍下滑。

        莫非是二線城市發展不夠快,撐不起房價?

        可是發展夠快的那些新一線,房價走勢也很微妙啊。表面上紅紅火火,踏進去下面埋著坑。

        就拿杭州未來科技城板塊來說。

        前陣子有人發帖,鄰居低價賣房,“留下單價6萬5買入,并且還著房貸的我在風中凌亂”。

        配圖是單價3.5萬/平的成交價。

        大跳水的價格讓人震驚,更讓人惶恐這是不是房價崩盤的前兆。

        事情很快得到了澄清,因為這并非真實的交易價格,只是為了節省稅費刻意做低。

        不過整個板塊價格走低是不爭的事實。

        有人前兩年買了二手房上車,結果一年過去,毛虧百萬,可謂是得不償失。

        在售房源默契地調低掛牌價,只求快點出手。

        還有曾經創造過“六萬人搖號”記錄的遠洋西溪公館,據說成交價最高達到過6.71萬元/平米。

        目前的掛盤價也大打折扣。

        看來看去,整個二手房市場都不樂觀。“大量城市(包括內地省會城市)的二手房均價較最高點已經下滑超過20%,有些甚至超過30%。”

        新房同樣不好賣,又不能私自大幅調價,有些城市只好搞團購,想方設法多給優惠。

        也算是變相降價。

        這股降價的風刮到北上廣,該停了吧?

        很遺憾,并沒有。

        至少郊區板塊都在普跌,幅度還不小。在上海買到單價兩萬以下的房子,不再是夢。

        真正漲價的,就只有新一線、超一線城市里位置最好、最貴的那些樓盤。

        比如上海新天地的翠湖天地雋薈,掛牌價都在30萬/平以上,動輒是近億的買賣。

        再比如廣州的僑鑫匯悅臺,2013年開盤時價格是8.5萬/平,去年單價直逼33萬/平,翻了幾倍。

        因為價格越是昂貴,越意味著它能提供的服務或者資源是稀缺的。

        無論是地段,還是商業屬性,乃至醫療、教育,這些豪宅都稱得上優中選優,無可替代。

        而且過去幾年,真正受到沖擊的其實是普通人,很多富人反而賺到了錢,他們不會也沒必要保守消費,還是會愿意為這些豪宅買單。

        所以,越貴的樓盤越漲,越便宜的樓盤越跌。

        有很長一段時間,房價下跌是不被允許的,是人們生活中所不能承受之重。

        以至于每次樓盤價格出現異動,都會出現房鬧事件,輕則靜坐抗議,重則上演全武行。

        歸根結底是房價上漲的趨勢維持太久,讓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對房價的正確認識。

        這讓人們在購房時,產生了額外的心理訴求,下意識地把買房當成隱形的理財項目。

        哪怕房子是剛需自住,居高不下的房價始終會是一點保障,是種托底。

        更何況,為了應對高房價,很多家庭都是掏空了六個錢包,才湊出了一套房子的首付。

        或許是兩邊父母攢了半輩子的養老積蓄,或許是賣了老家舊房子換來的首付款。

        結果房價一跌,憑空蒸發,著實意難平。

        其實還是因為見得少了,覺得房價永遠會漲。

        以后多跌跌,也就沒這種事了。

        你看股民虧錢都是怪自己,啥時候見股民去砸證券交易所的。

        話說回來,商品房的本質還是商品。

        它的價格自然也跟從市場趨勢的變化而變化,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有漲有跌都很正常。

        原先房價漲是因為有需求,有年輕人要買房。

        中國現在出生率這么低,需求肯定是一年比一年低的,房子又憑啥年年漲呢。

        以前大家覺得房價不會跌,把它當理財買。所以越漲越買,越買越漲,買的是個共識。

        但大家手上的錢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把這個泡泡無止境地吹大。

        當這種上漲預期消失,大家終于意識到房子不是永遠漲的時候。

        你會發現其實沒多少人想買那么貴的房子。

        房價就跌了。

        包括學區房也是。很多人高價買個房子,就為了孩子讀個好學校,贏在起跑線上。

        可是現在年輕人都不結婚,也不生小孩了,所謂學區房對他們來說,失去了價值。

        當然,大城市的出生率也低,但是永遠都會有小城市的年輕人往外走,去補充人口,去在當地買房、入住,成為新城市的一份子。

        而小城市的人口卻在流失,原有的居住者逐漸年長,他們沒有購買新房的需求,導致樓市供大于求,價格自然也打下去了。

        而且今年中國人口已經開始負增長了,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以后人口越來越少,需要的房子當然會越來越少,閑置也越來越多。

        既然如此,房價怎么不會跌呢?

        也不只是房價被出生率影響,養老金也一樣。

        法國就是前車之鑒。

        他們剛剛公布了養老金改革政策,強調兩點。

        一是,退休年齡會延遲。

        法國現在的退休年齡是62歲,不分男女。

        從今年9月開始,退休年齡每年會往后延遲3個月,直到2030年,提高到64歲。

        二是,退休保險繳納時限延長。

        法國的退休保險也屬于社會分攤制,公司和個人按比例繳納社會分攤金,國家統一管理,個人滿足要求后就可以領取退休金。

        從2027年起,法國人累計繳納分攤金滿43年才能享受全額退休金,而非現在的42年。

        相當于,你21歲大學畢業,必須馬不停蹄無縫銜接一直工作到64歲退休才行。

        什么gap year?想都不用想。

        萬一退休年齡到了,卻沒有繳納滿相應的年限,不是一分錢都拿不到,而要按比例扣除。

        每少繳納一年,養老金會扣除5%,最高可以扣除75%,算是相當大的損失。所以法國人也沒辦法,只好無視退休時間,工作到滿年限。

        不僅法國如此,它的“盟友”德國更甚。

        要工作到65歲零9個月時才能退休,并計劃在2029年時推遲到67歲。

        如果累計繳納夠45年的養老金,可以在63歲時提前退休。算一下,18歲就得開始打工。

        養老金比例也不低,占總體工資的19.5%,過幾年就會漲到20%。(公司和個人各承擔一半)

        為了鼓勵工作,達到退休年齡還不退休的德國人每個月可以獲得?0.5% 的養老金獎金。

        美國,必須67歲以后才能退休。

        英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6歲,到2028年4月6日會提高到67歲。

        要求有累積35年的繳費記錄。

        西班牙,繳滿37年后可以在65歲退休,否則就要等到66歲零兩個月的時候。

        從2013年開始,日本男性的退休年齡每年增加4個月,直到2025年達到65歲。

        此外,日本出臺了《改正高年齡者雇傭安定法》,鼓勵老年人工作到70歲再退休。

        背后的原因是一樣的,出生率越來越低,人均壽命反而增加,年輕人交的養老金已經不足以支付給退休的老人。

        整個池子入不敷出,只好大家一起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法國人民為了反對延遲退休,游行半年了,又是抗議,又是罷工,還搞出暴力沖突。

        可是再怎么游行也沒用,因為不是說有錢不發給你,而是真的就沒錢,拿不出來。

        而讓人沮喪的是,法國的出生率比我們還高出不少,因為他們引入了有生育意愿的新移民。

        那么再過幾十年,我們又會面臨什么呢?

        誰也不好說。

        大家也都知道最該解決的是生育率的問題,所以各方各面都在絞盡腦汁催生。

        新聞播放大學生在宿舍帶娃的故事,想要當正面典型,試圖消解生育的困擾。

        反而弄巧成拙,讓人更加困惑,既然生育率影響社會問題,為什么不讓社會共同解決問題,反而只讓個體承擔生育的后果呢?

        還有人勸,目光要放長遠,要考慮以后,不能只顧自己享樂,放棄家庭責任。但如果連當下都看不清,誰又有精力看摸不到的未來呢?

        事實是,想得再遠也沒有用。

        因為誰都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無法預判社會究竟會怎樣發展。

        就好像二十年前人人都對未來充滿信心,以為自己會去到一個遍地是金子的黃金年代。

        轉眼二十年過去,信心也隨風散去了。

        所以啊,也別管未來到底會怎樣,以后的事那就等以后再說,我們當下唯一能做的,不過是尊重自己,珍惜現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