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致1死13傷?對我說的不是光伏…… 速看料
        2023-06-02 15:10:41    騰訊網

        中國太陽能致1死13傷?對我說的不是光伏……

        最近新能源板塊的股民日子都不太好過,頭頂上綠油油的。

        周一那天,光伏等新能源賽道股板塊跌幅居前。


        (資料圖片)

        但最近“最慘”的新能源企業不是這些你看到的上市公司,而是兩家做儲能的公司。

        5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開展熔鹽儲熱等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安全排查的通知》。

        《通知》中提到:

        2023年5月7日,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所屬鶴壁豐鶴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與華潤電力所屬潤電能源科學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的熔鹽儲熱項目發生熔鹽高溫爆裂事故,造成1人死亡,13人受傷。

        熔鹽儲罐示意圖,非發生事故裝置

        熔鹽爆裂,什么玩意?

        如果我告訴你,這東西很可能跟太陽能有關,你可能就更摸不著頭腦了。

        事實上,這種熔鹽儲能項目,往往跟“光熱發電”聯系在一起。

        我們一般說開發利用“太陽能”,除了光伏以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光熱。

        農村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就是一種把光能轉換為熱能的方式。

        小時候,男孩子拿著放大鏡燒螞蟻,也是利用太陽能聚光以后的熱量。

        而大規模利用光熱,既可以儲熱,還可以發電。

        這是一種聽上去離我們老百姓挺遠的新能源利用形式。

        但很多人可能都在電視上見過這樣恢弘的大場面——

        上萬塊鏡子(不是光伏板)立在地面上,像向日葵一樣追著太陽的方向,把陽光反射到一座上百米的高塔頂端,把高塔集熱器當中的水加熱變成高溫蒸汽,再通過管道輸送,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

        未來隨著碳中和進程的推進,中國會建成越來越多的光熱項目。

        它優點很多,但缺點也同樣明顯。

        現在各種形式的新能源,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間歇性、波動性太大。

        比如光伏,白天有,晚上無,甚至來一片云彩,發電功率瞬間就能掉一大截。

        而風電也是,風忽大忽小,時有時無。

        有人說水電不錯,但想想去年四川缺電,以及水電站每年都要面臨的枯水期,它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穩定。

        核電是個好東西,一年8760個小時,能發7000多個小時的電,非常穩定,但是核電又有安全性問題需要著重考慮。

        所以大家都在熱議,以后新能源作為電力系統的主體了,得給它配上儲能,電發多了就存起來,電不夠了就用儲能,這樣才能做到24小時有電。

        于是大家又開始紛紛關注起鋰電池、鈉電池、抽水蓄能、氫能等等能量儲存形式。

        但很多人忽略了光伏的兄弟——光熱。

        它不光能發電,還是一種特別好的儲能形式。

        說它特別好,是因為它幾乎可以24小時發電,而且它的儲能,不光能“儲電”,還能“儲熱”——這是鋰電池、抽水蓄能電站都不容易做到的。

        比方說北方的冬天,幾億人需要供暖,一般是用煤燒水,但現在也可以用光熱來給居民供暖。

        為啥呢?就是這次出事故的東西——熔鹽,在安全的前提下,它是一個寶貝:

        白天光熱電站收集能量給它加熱(不涉及化學反應),從200多度升到600多度,熔鹽呈液態流動著,晚上它就可以緩緩地、平穩地釋放這些能量,去跟水進行熱交換,把水變成蒸氣,驅動汽輪機發電,或者供熱。

        有些人給家里老人熱敷肩膀、后背,也能買到內置粗鹽的熱敷袋,就是類似的功能,釋放能量的時間比暖水袋更長。

        等到熔鹽把熱量傳遞給水了,就會流到冷鹽罐里,但不會凝固,再把鹽打回到集熱器里面重新受熱、循環。

        它可以這樣工作25~30年,熔鹽也不會變質。

        很多新能源形式,自己沒法調整出力(功率)的大小,要么大發要么沒有,讓電網公司的壓力就很大。但光熱+熔鹽儲能卻可以主動調節、控制發電的功率,所以對電網非常友好,就像一塊大電池。

        現在中國短期內最被人看好的儲能形式是抽水蓄能,山頂上、山腳下各一個水池,電多了就抽水上山,缺電了就把水放下來發電。

        抽水蓄能能做到2~3毛錢/度電,但它的缺點是挑地點,東南省份比較適合,而在西北地區,同時有山有水的環境很少,就建不了。

        而光熱項目同光伏一樣,日照強的地方發電效果好,所以它正適合建在大西北。

        光熱和抽水蓄能在地域上就剛好形成了互補的關系。

        一年8000多個小時,光熱電站可以滿功率供電3000多個小時,跟水電的發電小時數相當,差不多是光伏的3倍,風電的1.5倍。

        而且光熱還有個神奇的地方,就是冬天發電量竟然比夏天還要多。

        2021年11月發電量最高

        冬天太陽直射南半球,但這些像向日葵一樣的鏡子可以很好地跟蹤太陽光變化,減少太陽高度角變小帶來的效率損失,所以冬季跟夏季電站效率差異并不大。

        而且新疆這種地方,冬天降雨比夏天少多了,所以冬天發電量會反超。

        像南方的水電,到了冬天普遍進入枯水期,電網可以調動的資源就不夠了,光熱反而能給電網助一把力。

        光熱有這么多明顯的優點,地方政府也能看得到。

        有些省份出臺配套政策,比如建10份光伏要配多少光熱。

        像新疆,具體是配1份光熱,可以拿到9份光伏(的建設指標)。

        這個“份”就是按裝機容量來計算,1份可以理解成1瓦(W)。

        有人說,既然光熱這么好,那就玩命建唄。

        但它過去很明顯的一個缺點就是——貴。

        光熱項目發一度電,有的項目成本就要1塊錢左右。

        根據《關于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首批光熱示范項目的延期電價政策為:

        2019年和2020年全容量并網的,上網電價按照每千瓦時1.10元執行——也就是說光熱發一度電,電網公司要用1.1元的價格來收購。

        2021年全容量并網的,上網電價按照每千瓦時1.05元執行;

        2022年1月1日后并網的中央財政不再補貼。

        看上去挺貴的,但是在光照條件特別好的地方,建規模很大的光熱電站,成本是可以降下來的。

        比如在迪拜,光熱發一度電能做到4毛多錢,但國內很多地方還做不到。

        2010~2020年,由于全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全球光熱電站的(平準化)度電成本,也就是平均發一度電的成本從0.358美元降到了0.107美元,從2.5元人民幣降到了7~8毛錢,下降了70%左右。

        但對比一下光伏,在沙特這種地方,最低已經能做到0.06~0.07元人民幣/度電;在中國光伏最低是0.1476元/度電,全國平均也降到了0.38元/度電,所以光熱同光伏的度電成本還是存在明顯差距的。

        而且不像光伏,一個板,一根支架,一個逆變器,一根線纜,就可以發電了。

        光熱項目整個系統還挺復雜,包含好幾個環節:

        它要先聚光,再吸熱,接著傳熱,然后儲熱、換熱,最后發電。

        成本要想進一步下降,各環節設備、原料的國產化進程還需要更徹底。

        其中像反射鏡這個環節,你可能很難想象,國產化竟然剛剛起步。

        日本有家企業叫旭硝子,經常給中國的光熱電站供應超白玻璃,價格較貴。

        而中國有家企業叫安彩高科,國產替代剛剛開始。

        光熱適合在國內大力發展,最終一定能進一步降本,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材料管夠。

        比如其中非常重要的熔鹽,其成分就是硝酸鉀和硝酸鈉的混合物。

        它們倆混合起來,比它們各自熔點更低,導熱效果也好。

        而這兩個東西,就是化肥的主要成分啊!

        只不過光熱熔鹽對它們的純度要求比化肥更高,所以早期還得靠進口,但現在國產已經漸漸替代了。

        另外光熱的一大關鍵技術——集熱器,現在首航高科可勝技術在國內已經形成了雙寡頭地位。

        整個光熱系統的門檻主要就是這兩個——光學鏡場和集熱器傳熱。

        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推動超白玻璃、熔鹽泵、吸熱器材料等進口設備材料的國產化。

        有人說,這個東西既然短期成本還打不下來,那我們就用光伏+電池儲能唄,光熱也少弄,就搞搞熔鹽儲能,搞安全一些就行了。

        可是如果光拿光熱項目當儲能來做的話,它在經濟性上可能還不如鋰電池這些電化學儲能。

        在儲能中,光熱+熔鹽的優勢勝在壽命和放電時長上。

        鋰電池的儲能,壽命可能也就10年,然后就得換電池。

        但光熱的項目一旦建好,可以穩定運行25年。

        而且鋰電池每一次放電的時間比較短,比如2個小時、4個小時就放完了。

        但是光熱儲能一次放電可以放10個小時。

        中國2020年新投入使用的光熱項目,它們平均的儲能時長達到了11個小時。

        所以如果以后真的風電、光伏發電的比例很高了,甚至超過煤電了,那么我們就得考慮:

        1~2個小時無風、無光怎么辦?可能調用鋰電池。

        10~12個小時無風、無光怎么辦?那就可能調用光熱儲能來解決這種問題了。

        各類儲能除了比拼成本,在應用的時間跨度范圍上也各有特色,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可能一種儲能包打天下。

        除了一手發電,一手儲能,光熱在整個碳中和能源體系當中還可以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叫做“熱電解耦”。

        我們老百姓沒有感覺,但是到了冬天,很多熱電廠其實是熱電聯產的,他們燒煤,又供暖,又發電。

        但是不難理解,這倆過程是正相關的,供暖供得越多,燒煤發電就得發得更多(不管電網現在需要多少電)。

        但冬天里,有時候大家只是需要屋里暖和,用電需求并不會大增,這就有矛盾了。

        而且以后風光占比高了,冬天熱電廠也得給風電光伏這些綠電“騰地方”,不能由著性子發很多電。

        在三北地區,每到冬天供暖季,電網調峰(發電部門改變發電機的出力來適應用電負荷的變化)就很困難:

        為了保證供暖,發的火電太多,逼著光伏、風電場站棄風、棄光。

        多發的火電/光電/風電可怎么辦呢?

        這時候熔鹽儲能就成了一個好的去處。

        在熔鹽罐里插一個電加熱器,就可以把多余的電能轉換成熔鹽的熱能。

        到了冬季夜間,熱負荷增大,用電量減少,熱電廠就少發電,缺多少供暖的熱量就用熔鹽換熱來補足。

        所以熔鹽儲能系統還可以應用于火(熱)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實現冷熱電汽多聯供,提供綜合能源服務。

        有機構測算過,通過“熱電解耦”,供暖季棄風情況得到明顯緩解,更多的風電傳送給了電網,折合風電場年利用小時數提升了10%。

        所以你看,光熱發電似乎確實要麻煩、復雜一些,但麻煩也有麻煩的好處——就是如果你把熔鹽儲能這一部分單拿出來,然后同熱電機組、天然氣發電機組,甚至是退役的老舊發電機組,還有光伏、風電,以及任何需要儲能(儲電+儲熱)的裝置結合起來,就能讓它發揮更廣泛的作用,幫助我們支撐新能源體系中的電網穩定運轉。

        光熱這一整套系統,既可以自己發電,也可以“承接”別人多發了用不完的電和熱。

        碳中和我們講過很多期了,這些技術未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必須搭配起來,靈活調用,才能一手減碳,一手保證24小時不斷電。

        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越來越大,國家也很重視光熱。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中提到:

        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

        這是個啥概念呢?300萬千瓦(30億瓦)的年新增量目標可以說是雄心勃勃,大概相當于中國已有光熱裝機量的5-6倍,或者說相當于全球截至2021年光熱總裝機量(64億瓦)的近一半。

        但前提是,不管步子邁多大,必須保證安全生產,國家能源局就明確要求:

        熔鹽材料成分不明的,不得使用,堅決做到“不安全不生產”。

        截至2021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306吉瓦(1吉瓦=10億瓦),而光熱累計裝機容量僅為0.58吉瓦,是光伏的一個零頭。

        同光伏比起來,中國正式上馬光熱項目的時間并不長,總共也就10來年的時間,現在建成的項目一年可以發電20多億度,但在中國每年8~9萬億度的用電量當中只是滄海一粟。

        希望接下來的十幾年,在中國邁過碳達峰、走向碳中和的路上,光熱和熔鹽儲能能在安全、降本、擴容的基礎上穩健發展,也為更多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和傳統能源供熱項目保駕護航。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后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