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資訊!被大廠裁掉的美國人,都去創業了
        2023-06-05 18:12:48    騰訊網

        被大廠裁掉的美國人,都去創業了

        科技業是個特殊的行業,行業的快速變化使得這些企業需要用非常優厚的條件來吸引人才。當經濟下行的時候,企業的縮減也會十分迅速


        (資料圖片)

        文 |《財經》記者 蔡婷貽

        編輯 | 郝洲

        “我剛入職的時候,我的上司告訴我入職后六個月甚至第一年里,都別聘用任何人。” 2021年9月加入臉書母公司元公司(Meta)的招聘員梅德琳(Madelyn Machado)通過抖音視頻分享了她在Meta的工作經驗,她說在公司里 “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我有點想念那工作”,那個能賺取19萬美元的年薪和其他在家帶娃的福利。

        不過,公司法務部門以存在“利益沖突”為由指控梅德琳上傳抖音視頻這一行為,梅德琳最終被辭退。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從2020年春天到2022年春天,美國主要商業活動都轉向線上,遠程工作、線上購物、線上學習和娛樂,美國科技相關行業增加了1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隨著疫情的終結,主要消費形態又慢慢轉到線下,在2022年中開始的通貨膨脹和美聯儲加息影響下,一度大肆擴張聘用員工的高科技企業又開始大規模裁員。

        根據追蹤科技企業裁員的網站Layoffs.fyi的統計,2023年一季度的裁員人數16.6萬人已經超過2022年的16.4萬人。其中裁員幅度最大的包括亞馬遜(在裁員1.8萬人的基礎上再裁9000人)和臉書(在裁員1.1萬人的基礎上再裁1萬人)。

        科技業裁員風甚至擴散到加州主要大學的招聘會,主要科技大廠FAANG (臉書、蘋果、亞馬遜、奈飛和谷歌)、微軟、優步、Spotify和Salesforce都缺席。

        不過,被裁的碼農、軟件工程師并沒有就此失業,很多轉而自己創業。梅德琳自己就成立了招聘公司,她抖音賬號上22.4萬個粉絲成為她的客戶群體。

        創業基金Clarify Capital LLC針對1000名被解雇的科技業員工調查顯示,63%失業的科技人才開始創業,而且比之前賺更多錢。創業服務公司Y Combinator 2022年收到的創業申請增加20%,2023年1月的申請同比增加5倍。

        曾經在甲骨文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產品的錢豐雨(Albert Qian)對《財經》記者指出,對硅谷的科技人才來說,“在裁員之后,很自然的趨勢就是創業,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很多人被裁員??這也是(我們后來看到的)Uber、 Lyft、Airbnb 誕生的時刻”。

        大廠的過度招聘文化

        “我們雇傭太多人”“我們太過樂觀” “事情并未照我們預期的情況發生”??從微軟、谷歌到Salesforce、Stripe, Spotify,2022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對員工發出類似的裁員郵件。

        多年來科技大廠提供的優渥福利吸引全球各地的年輕人到硅谷謀職,但是專業人才管理顧問公司RGP總裁凱特(Kate Duchene)指出,這些企業裁員的時候也特別無情,“你可能在半夜3點接到裁員郵件??或者當你的通行證失效,你才發現自己被解雇了”。

        專門研究科技企業發展的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教授斯里瓦斯塔瓦(Anup Srivastava)介紹,科技業“贏者通吃”的生態,意味著只有存活下來的企業能夠獲利,這導致企業在經濟增長時為了雇傭人才而競爭,也造成科技公司偏好“過度任用”的文化,經常在“真正有需求之前”就聘用了人才。前兩年,為了爭奪人才,行業新人的年薪飆到30萬-40萬美元、具備5年-7年經驗的人年薪甚至高達50萬-70萬美元,爭奪人才的結果造成科技業的聘用雇員人數在疫情期間上升了30%-50%。

        錢豐雨解釋,科技業是個特殊的行業,行業的快速變化使得這些企業需要用非常優厚的條件來吸引人才,配合高成長和大量資金,行業的聘用文化異于其他行業,當經濟下行的時候,遇上利率上漲等壓力,企業的縮減也會十分迅速。

        他進一步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被關在家里,主要的科技企業認為它們會變成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們聘用,甚至過度聘用,因為它們認為那是正確的下一步,不幸的是隔離措施結束之后??這些企業發現事實和預期出現了偏差,因此需要裁員”。

        他認為,當下的大規模裁員現象是科技業面臨經濟下行的結果,在這次大規模裁員之后,人們看待大型科技企業的態度會有所不同,“原本人們認為這些企業是不會失敗的”,現在就不完全如此了。

        經歷這輪疫情工作洗牌的卡迪洛(Joe Cardillo)對《財經》記者指出,科技業的大規模裁員更像是社會傳染病。他解釋稱,谷歌、微軟和臉書等公司有幾十億美元存在銀行,裁員12%-15%甚至20%,看起來像是這些企業出于對未來的恐懼裁員,因為“擔心它們不再有那么大的控制力,或者看到同行都在這么做。結果,很多中小型科技公司也因為害怕采取了相同的行動”。

        不過,也正是大廠的誤判、裁員推動硅谷的創新引擎持續向前。一旦企業裁員,很多科技人會覺得是時候開始做自己想做的產品,錢豐雨認為,“這是一個需要發生的趨勢,因為這才能創造出新一類的技術,大家有創新的誘因,制造必須的競爭,給已經存在的企業帶來壓力。”?

        尋找需求和優化

        創業后推出的產品決定未來成功的可能,這些想法可能來自個人喜好,也可能來自個人專長。梅德琳在離職后創立了自己的獵頭公司,但是也有就此進入完全不同領域的科技人,原本在字節跳動營銷部門的戴維(David Jacobowitz)決定創辦一個經營“無糖巧克力”的生意。

        “我想象了一下接下來為了在企業往上爬的人生,未來10年-15年的樣子,然后我告訴自己,我不想這么做。”戴維對媒體表示,“2020年,當我在家打游戲、吃巧克力的時候,我開始擔心我選擇的零食的營養價值。”所以戴維決定推出不加糖、避免吃了增加體重的“抗重力巧克力”。戴維利用他的營銷專業特長,為產品設立網站、讓消費者直接在網站購買,并通過宣傳來說服線下商店出售他的產品。

        卡迪洛也在2022年決定創業。“疫情是轉折點。”他對《財經》記者表示。從2019年到2021年,卡迪洛接連被三個初創企業裁員,當他開始第四份工作,“發郵件到凌晨1點多,5點又得起床,那時候我很清楚我的體能、心理和情緒狀態都出現問題,所以我辭去了工作”。

        他介紹,在休息時不斷問自己,“自己會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他找到的答案是“聘用、團建、支持團隊在健康的工作環境交出好的表現”。他創立了一個叫作“The Early Manager”的平臺,訓練高管如何管理團隊,建立健康的工作環境。

        他解釋說,在數個進入C輪融資的科技初創企業工作后,他發現這些主要企業的創業者嚴重缺乏管理多元人才的訓練,他們不具備經驗、缺乏專業支持,這導致這些創業者把個人偏見帶到團隊里,“我和幾個合作過的老板和總裁都還保持聯絡,我很尊敬他們,但是他們的公司未能給我和當時的同事提供健康的工作環境,尤其是女性、非洲裔、亞裔、太平洋島裔、拉丁裔、美國原住民等。”因此,卡迪洛的平臺專注于訓練高管“練習討論和分享自己的權力和決策過程”。目前,訓練高管占了業務的70%,其他30%則是協助求職者找工作。

        無心插柳也是創業的發展模式之一。卡迪洛在訓練高管之余一度在錢豐雨創建的應聘社群Albert’s list免費協助求職者找工作,沒想到求職者要求進一步服務,反而變成卡迪洛的新業務。

        錢豐雨介紹,他自己在2013年創立了這個互相協助的社群,一開始只是想幫助新的入行者改善應聘技巧、提供建議等,他一開始設定加入的人數不會超過5000人,沒想到現在注冊的成員已經接近4.8萬人,變成一個找工作、找人才和尋求職場建議的平臺。因為這些用戶的進一步需求,這個平臺現在變成運營項目,在疫情期間用戶大增。

        不過,有創業想法是一回事,創業的執行過程并不容易。卡迪洛介紹,他覺得自己其實做著四份工作,第一是訓練高管本身,第二是內容行銷,第三是運營,第四是建立一個同行社群交流平臺,防止自己在孤立、不知情下作出商業決定。另外,因為他的創業項目不是軟件產品,所以創業一年半以來只能靠自己的資金維持,等到運營達到一定規模才有融資可能。

        在選擇創業之外,調查顯示科技人才再找到新工作也不難。根據招聘網站ziprecruitor 2022年11月底公布的數據,37%的科技業裁員員工在一個月內就找到工作,79%的人在三個月內找到工作。具備電腦技術背景的人才在其他行業需求相當高,2022年10月的統計顯示,74%的新工作仍在科技業,但是6%在零售、網商,5%進入金融業、2%進入健康領域。

        斯里瓦斯塔瓦教授指出,傳統行業面臨轉型壓力,“當亞馬遜出現的時候,大家嘲笑它,沃爾瑪嘲笑它??慢慢地,人們發現科技的破壞是真的??所有需要數字化的行業都需要這些人才。”因為此前科技業提供的薪水和福利讓其他行業無法雇用這些人才,只有科技業釋出人才的時候,其他行業開始有機會雇傭這些軟件人才,包括網絡安全、政府部門、健康領域、電商和金融業等。?

        經營應聘互助網站十年的錢豐雨指出,疫情讓科技行業的人重新評估生活的優先順序,更強調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人類是抗壓力很強的動物”,被裁員是“重新塑造或發現自己的機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