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動態丨這個醫藥巨頭,把美國衛生部給告了!
        2023-06-12 18:05:57    騰訊網

        這個醫藥巨頭,把美國衛生部給告了!

        默沙東,打響“第一槍”。

        1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默沙東起訴美國衛生部

        中國學子奮戰高考之際,大洋彼岸的巨頭,干了一件大事。

        6月6日,默沙東發布聲明,控訴《通脹縮減法案》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聲明中,默沙東透露了一個重磅消息——

        公司已經向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起訴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美國衛生部)。

        好家伙,這信息量挺大。默沙東是誰?資料顯示,默沙東是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家制藥企業,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藥企業之一,全球員工約70000名。2022年,默沙東的營收是593億美元(人民幣約4226億元),在全球藥企中排在第四。

        這樣一家超級醫藥巨頭,為何會狀告美國衛生部?

        答案就藏在默沙東控訴的《通脹縮減法案》里。去年8月,《通脹削減法案》經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后生效,2023年開始正式實施,核心措施便是藥價談判方案。

        這個法案可以看做是美國版的“醫保談判”,根據方案,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從2026年起,必須為沒有其他仿制藥等且占醫療保險支出最多的品牌藥進行談判。被選入IRA計劃的藥物須給到25%~60%的最低折扣。

        在默沙東看來,《通脹縮減法案》存在極大的不合理之處。

        首先,默沙東認為醫療保險定價談判機制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該修正案要求政府公平補償公司或個人用于公共利益的財產,但如今的《通脹縮減法案》不但沒有給到補償,反而要吞噬藥企的利益。

        同時,默沙東認為,所謂的“價格談判”,本質上是逼迫藥企參與談判,并承認價格公平。該談判機制將迫使公司簽署非原本意愿的合同,這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默沙東官網聲明部分截圖

        默沙東說,如果有必要,它將一直起訴到美國最高法院,姿態很硬!更重要的是,默沙東打響第一槍之后,更多美國藥企正在蠢蠢欲動。而且,藥企之前在反對HHS要求披露價格方面曾有過獲勝的先例。

        不難想象,這場風暴將變得更加激烈。

        2

        默沙東大吐苦水,研發積極性受挫

        默沙東這種看似“膽大包天”的行為背后,有著它自己的苦楚。

        按照美國聯邦預算委員會估算,IRA計劃的實施將為未來10年的醫療開支節省2810億美元,其中,通過藥品談判預計節省超600億美元。

        但這些錢,其實是美國衛生部“慷他人之慨”,冤大頭正是這些藥企。

        預計今年下半年,CMS將公布首批入選醫療保險D部分的藥物清單。而默沙東的糖尿病治療藥物Januvia 可能將被列入這一輪談判計劃之中,未來癌癥免疫療法Keytruda(K藥)也可能面臨同樣的情況。

        而K藥,正是默沙東的新任“藥王”,該藥去年為公司帶來210億美元的營收,占公司總收入的35%。按照媒體估計,如果該談判計劃實行,僅就Keytruda,第一年就將使默沙東損失5%的收入。

        ▲資料來源:藥智數據,默沙東官網

        更深遠的影響是,法案的實施極有可能影響藥企的研發積極性。

        拿默沙東來說,其長期致力于腫瘤領域的突破研究。默沙東在聲明里表示,通過改變一些療法和技術的激勵機制和回報,IRA正在改變研發的過程,這最終將使許多患者沒有治療選擇。在癌癥治療領域,IRA使對早期癌癥的治療和篩查的進一步投資變得更加困難。

        美國政界其實也看到了這一點。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預測,IRA實施后,在未來30年可能會導致新藥的數量減少。

        針對IRA,在默沙東“掀桌子”前,多家藥企巨頭已經表達過不滿和擔憂。輝瑞CEO Albert Bourla甚至將藥品定價改革稱為“拿槍頂著腦袋的談判”,認為這會損害利潤并延緩創新藥物研發。

        藥企們的擔憂也可以理解,這和藥品行業的特性有關。新藥研發,本就是一個需要持續高強度投入的領域,更重要的是,風險還很大。

        數據顯示,2010年以后的單個創新藥項目研發中,每5000-10000種化合物經歷8-10年的研發過程,才可能有1個新藥成功上市。單個藥物上市的研發成本基本都超過10億美元。

        哪怕你集合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研究了10年,花費了幾十億,還不一定能成功。

        如今,美國生物科技企業數量占全球總數的45%左右。2020年,美國藥企貢獻了51%的新藥分子,全球最暢銷藥品Top10有9款是由美國藥企首先推向市場。

        ▲全球TOP50藥企國家分布,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都是拿錢和時間砸出來的。

        3

        美國藥價之痛

        這場大戰背后,是美國藥價高的現實。

        你也許很難想象,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藥價最貴的國家之一。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處方藥的價格平均為其他西方國家的2.56倍。

        去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兩位教授發了一篇文章,他們對2008至2021年里,美國新上市的576款藥品中的548款進行了藥價分析,結果顯示——

        美國藥品的上市價格中位數從2008年的2115美元,上漲至2021年的180007美元,漲幅近90倍。

        拿胰島素來說,過去20年,美國胰島素的價格上漲了600%以上。

        高昂的藥價讓無數美國人怨聲載道,但拉高藥價的關鍵力量,其實不在藥企。

        一方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禁止美國人從其他國家購買更便宜的藥物,從而使處方藥更貴。

        更大的價格推手來自PBM。美國的藥物流通有著極為復雜的流程,使得中間商能夠在其中賺差價。

        PBM(藥房福利管理人)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初衷是為了解決人們異地購藥問題。但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如今的PBM已經成了美國最大的藥物“中間商”。EVERSANA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前三大PBM就已經壟斷全美73%的處方藥銷售。

        強生此前的報告更是表明,949億美元收入有112億美元給到了PBM,要知道其凈利潤也僅有179億美元。像胰島素等競爭充分的藥品,給到PBM的返點更是高達50%以上。

        所以,對美國來說,要想真正把藥價降下來,光指著藥企“薅羊毛”是行不通的,這不僅會讓藥企失去積極性,更有可能阻礙潛在的醫藥創新。更核心的癥結,還在于PBM。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條路還極為漫長。

        關鍵詞: